朱光耀:參與數字經濟國際規則的制定至關重要
2月21日下午,由同濟大學與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主辦、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北京代表處承辦、北京熱景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的“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與貿易強國建設”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相關部委、高校和科研院所、金融機構、行業協會、企業以及媒體代表近70余位參加研討。與會嘉賓圍繞“制度型開放與貿易強國建設”、“服務貿易高水平開放與優質高效服務業新體系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貿港與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建設”等議題展開深入討論,建言獻策。
以下為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主要發言:
在當前形勢下,研討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貿易強國是非常重要的。2023年,全球經濟發展面臨巨大挑戰,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對穩定全球經濟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中國是當今全球第一大商品貿易國,2022年,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達到了6.1萬億美元,其中,出口額3.4萬億美元,進口額2.7萬億美元,貿易順差6856億美元。中國在2013年成為了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在這期間,美國曾在2016年短暫反超中國成為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從2017年到2022年,中國連續6年成為全球貿易中占比最大的第一大貿易國,對外貿易總額占全球貿易總額13%以上。盡管如此,中國目前仍不是處于全球領先地位的貿易強國。國際社會對貿易強國的定義是一個國家的商品貿易擁有極強的競爭力,產品擁有較好的質量,在國際貿易中擁有重大產品的定價權、貿易規則的制定權和貿易活動的主導權。
近期,美西方國家利用其技術主導權,試圖封鎖中國對高水平光刻機的進口,這說明在某些領域我們仍須通過科技攻關,真正地掌握貿易自主權和主導權,在重要產品定價權方面也要作出更大努力。美國和一些國家推行逆全球化,一個突出表現就是美國在其所謂的《芯片與科學法案》和《通脹削減法案》兩個國內立法中,肆無忌憚地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對現行的國際貿易體制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面對挑戰,中國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高水平對外開放來推進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更加緊密的融合,使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發揮巨大的吸引力,讓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更加暢銷,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黨的二十大明確要求,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這一要求的戰略意義極其重大,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不斷在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面取得進展。2021年7月,海南自由貿易港公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2022年1月,RCEP開始實施,自貿區制造業負面清單清零。同時,我們也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制定包括負面清單在內的服務業對外開放新規則。這一系列舉措將使中國貿易與全球貿易更加緊密融合。在規則、規制等制度型開放方面,中國在2021年9月和11月分別正式提出加入CPTPP和DEPA的申請,并通過包括正式談判在內的各種措施推進加入協定的進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逆全球化的潮流下,美西方對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感到焦慮,因此,中國在加入新的貿易協定時面臨諸如地緣政治等方面的挑戰。對此,我想特別指出,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參與數字經濟國際規則的制定至關重要。目前,全球數字經濟規則尚未統一,美國強調數據跨境自由流動,歐盟強調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則側重于維護數字主權。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當下,各經濟體應通過溝通協調形成共同的規則。DEPA由新西蘭、新加坡和智利三國作為倡導國發起,中國申請加入DEPA,既表明了我們參與全球數字治理規則的態度,同時也可以在國際規則制定過程中反映我國的要求。新西蘭、新加坡和智利三國同時也是CPTPP的成員,DEPA的一些條款與CPTPP電子商務章節內容有一定沿襲,但是沒有沿襲美國極力倡導的數據自由跨境流動的方案,而是更加注重個人信息的保護,鼓勵數據跨境流動的同時,確保其符合特定國家的規范。中國申請加入DEPA的決定非常重要,各部門需要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進行政策協調,有效平衡發展和安全,推動加入DEPA的進程。
總之,我們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在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面邁出新的步伐,推動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緊密融合。隨著2035年遠景目標的實現,中國不僅要作為全球第一大商品貿易國,還要在2035年前構建貿易強國基本框架,形成貿易強國態勢,為在2050年成為貿易強國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