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nkmhn"><li id="nkmhn"></li></dfn>

<strike id="nkmhn"></strike>
    <th id="nkmhn"><video id="nkmhn"><span id="nkmhn"></span></video></th>
    <big id="nkmhn"><nobr id="nkmhn"></nobr></big>
    
    
    <big id="nkmhn"></big>

      1. <big id="nkmhn"><em id="nkmhn"></em></big>
      2. <source id="nkmhn"></source>
        <strike id="nkmhn"></strike>

        首頁 中國改革論壇網 論壇網-經濟改革 論壇網-經濟體制總論

        權威解讀:“拼經濟”與高質量發展如何“兩手抓”?

        時間:2023-02-27 08:20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2月26日消息(記者蔣勇)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拼經濟”與“高質量發展”,是2023年開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兩個高頻詞。“拼經濟”代表了加快經濟發展的速度,“高質量發展”意味著不能忽視經濟發展的質量。2023年如何做到“拼經濟”與高質量發展“兩手抓”?

        00:00/00:00  

        近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與中國工人出版社在北京聯合主辦“以結構轉型推進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來自經濟界的多名權威專家聚焦中國經濟結構轉型、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等主題,為2023年中國經濟出謀劃策。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有專家在論壇上表示,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地區在“拼經濟”過程中存在“大干快上”等問題。

        中國證監會金融研究院原首席經濟學家、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劉興華說:“最近去各地調研,發現許多地方都在重視發展實體經濟。但有一個明顯誤區,一說發展實體經濟就是搞制造業,又開始搞大量的投資。制造業肯定是重中之重,但是面向未來,要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這才是產業結構轉型的必由之路。”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擔心現在某些“拼經濟”的辦法,會再次出現刺激政策消化期。他建議把以擴大投資為主的擴內需政策,轉向以擴大居民消費為主,不斷增加居民收入,提振消費信心。

        楊偉民表示:“如果更多靠政府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會增加全社會的交易成本,不利于市場機制發揮作用,也不利于高質量發展。在需求端應該更多依靠居民消費拉動,要提高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為此就要改變居民、企業、政府之間的分配結構,實行給居民讓利的金融政策,比如降低個人的信貸成本,包括存量房貸的成本,實行給居民減稅降費的政策等。”

        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劉偉表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一定要保持量的增長和質的提升有機統一,一定要深化結構改革和結構升級,否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就會面臨很多問題。

        劉偉說:“拉美漩渦、東亞泡沫,從經濟發展角度來說,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經濟結構升級遲緩,或者結構單一,抗擊打能力不夠,韌性不強,深層次的就是結構問題。”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占斌表示,結構轉型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是防范化解風險的客觀需求。

        張占斌說:“產業結構一定要從過去的中低端轉向中高端,增長動力由過去的偏重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到創新驅動上,特別是利用新技術發展數字經濟,推動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搶占經濟發展的制高點。”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表示,要繼續推動我國實行高水平開放,這對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王一鳴介紹:“一是開放能夠深化分工,拓展要素的配置空間,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開放不斷拓展市場范圍,深化分工,吸引全球優質要素參與國內的循環,有效地提高生產效率和發展的質量。二是開放有利于加快先進技術的擴散,促進我國更多產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三是提升創新能力同樣離不開開放。從改革開放來看,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流,為我們培養了人才,積累了人力資本,也提升了科技創新能力。”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未來10年至15年,我國產業結構、科技結構、消費結構、城鄉結構、能源結構、貿易結構等擁有較大的轉型升級空間。

        遲福林說:“經濟結構轉型蘊藏著較大的增長潛力和發展動能。與此同時也要看到經濟結構轉型面臨著不進則退的挑戰。所以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實現高質量發展,重在通過結構轉型與高水平開放,把14億人潛在的增長動力和發展活力充分釋放出來。”

        首頁
        相關
        頂部